一代人的青春:中国 ACG 圈发展史(1993-2005)
中国 ACG 圈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网站?
Banana Sonna,ダメ夫 (´ω`;)
前言
呃,开始码答案的时候问题题目是「中国ACG圈的起源是什么?」,我尝试回答的则是再之前的题目「中国ACG圈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相对于题主后来修改的题目「2005年前,中国ACG圈有哪些重要网站?」来说有点歪,所以我又修改了一下题目 (´ω`;)。
其实,我认为「编年史」反而比较有东西可说,单讨论「起源」的话,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因为ACG圈里的人们在不断进进出出,在时间上出现较晚的圈子,也许跟出现较早的圈子毫无交集,故而很难说它们发源自同一个源头。
如@明镜止水君所言,圈是一群人(就ACG圈来说,不止是一群)。这群人因为具有某种共性(就ACG圈而言,就是对ACG的兴趣)而相互产生了联系。所以讨论ACG圈的起源,基本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
这群人是通过何种途径接触到ACG作品和文化的;
这群人是如何相互联系起来的。
所以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是一篇资源史;论坛史所占的成分相对少一些,因为我混迹过的BBS/论坛少之又少,对公网的论坛更是一无所知,只能组织拼凑一些搜来的资料。这一部分若有亲历者愿补充相关资料,则不胜感激。
致谢
前互联网时代
阅读积累期。爱好者们还未能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1993年以前:盗版单行本时期
80年代以后,日本动画开始被引进国内(如1980年末的铁臂阿童木 [ref]);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漫画的盗版单行本也大规模出现(以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为代表),国内的爱好者(の卵)们得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作品。90年代中后期ACG圈的中坚层绝大部分都来自这些人。
但这一时期,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大概还局限在同班同学级别的范围内(学校以外的情形如何我无从得知 ´ω`;)。我同意@明镜止水君的观点,在互联网兴起之前,由于交流途径的限制,很难形成跨地域范围的爱好者圈。一来国内不可能有Comic Market这样的大型集会;二来不像台湾对日本文化近水楼台,70年代开始接触动漫画的第一批爱好者已进入大学开始创办相关的社团。
90年代初的国内漫画市场的盛况仅限于漫画单行本,非常缺少能够介绍漫画相关信息、能够刊登读者来信和投稿、为爱好者们提供交流平台的杂志。
根据《启示录》,80年代后半,台湾已经出现了众多漫画杂志,其中除了《少年快报》这样汇集少年漫画三大志精华的盗版漫画终极形态 [ref],更有《先锋动画》、《神奇地带》这样的动漫画情报/评介杂志的先驱者,而情报/评介志对于Otaku族群的养成意义尤其重大。(《神奇地带》于1993年停刊,扩展阅读: 停刊十年後~〈神奇地帶〉全面探討~, 吳建樟)
1993年:画王之年
这里想说的并不是电软这本杂志整体,而是其中由 Akira(X.Y.M)创建的「三栖人」栏目(由于缺少过刊,未能考证出该栏目始于何时,推测应该在95~96年间)。早在大家还只认识Jump系作品的洪荒时期,三栖人就已经在介绍Gundam、罗德岛、漆原智志、美树本晴彦和高田明美了,前沿程度令人惊叹(或许是因为我当时还身处四线城市的老家,不清楚北上广是否已能广泛接触到这些作家作品)。
三栖人各期内容(图片翻拍自《电子游戏软件 大墙读本3》)
互联网资讯时代
互联网帮助我们找到了同志。讨论爆发期。不过作品供给还是得靠盗版商。
<ul class="list-paddingleft-2"><ul class="list-paddingleft-2"style="list-style-type: square;">根据《启示录》,90年代初网络和BBS开始在台湾兴起(由于网络主要用于学术机构,此时的网民主要是高校学生),到了94、95年左右,台湾已有很多大学BBS开设了动漫画版面(台湾习惯称为「看板」,大陆则习惯用「版面」,对应英文为board),并且开通了转信,可以想象彼时的BBS动漫画版面应该非常热闹。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小白用户,水化和争吵。(是不是有点像知乎最近的问题?´ ▽ `)
使用Fterm查看水木社区的Comic版(图片截自水木社区BBS)
面对乱象,一些高水平用户相约转驻台湾中山大学「山抹微雲藝文專業站」BBS,由 AIplus创设了「ACG_Review」版。这个版名也被认为是 ACG一词的最早出处[ref]。
以个人愚见,其中「G」所指的游戏,可以视为9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游戏(Console & PC)。在这一世代交替时期,新的游戏形式尚在萌发,旧的RPG全盛期还未褪去,游戏也与动漫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改编、Tie-up、漫画家作人设等等),两方的受众高度重合,比如心跳系列或是樱大战系列就在动漫画爱好者圈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Galgame们更是十年如一日地反哺动画产业 ´ω`;)。所以 匿名用户认为三者无法相提并论,其实是过虑了。(不过PS2世代以来,游戏爱好者圈与ACG圈的重合程度似乎开始降低 [need ref])
ACG一词此后在华语动漫画爱好者圈里被广泛使用。另外根据维基百科,西方很少使用ACG一词,所以ACG应该是一个主要存在于华语圈的概念。
BBS上的版面(除系统版面外)通常是由用户申请(连署)成立,而不是站方主动开设的,所以这里我们更倾向于说「AIplus创立了ACG_Review版」,而不是「山抹微雲站开设了ACG_Review版」。
关于山抹微雲站ACG_Review版当时的讨论水平,大家可以通过「AIplus 偏见的总合」 [link]、「AIplus 连载作品的困境」 [link]、「AIplus 漫画周刊英雄传说」 [link]、「AIplus 火之七日间」 [link]、「tp 好孩子的空想科學教室」 [link]、「zero 冈田斗司夫的 "OTAKU 学入门"」 [link] 等文章来一窥究竟。当这些前辈大大们已在讨论 Otaku学、 编集者制度、 漫画审查制度的时候,国内的我们(甚至是七八年后的我们)还在努力堆积辞藻,抒发对角色的热爱和花痴_(:3」∠)_——并不是说花痴ACG角色的文章不是好文章。但一个ACG圈的话题若想发展、进化,Otaku学、创作手法、作品背后的创作者与业界、社会环境等话题,都是绕不过去的。
上述几位作者AIplus、tp、ZERO(以及Jo-Jo)于1997年成立了动漫画评论团体傻呼噜同盟,介绍详见下文。
10月4日,新世纪福音战士(Neon Genesis EVANGELION)开播 [ref]。
<ul class="list-paddingleft-2">
EVA在日本动画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对于国内ACG圈的影响恐怕更为深远——虽然这种影响要到97年以后甚至新世纪才逐渐成型。无数或仍沉迷或已厌倦少年向作品的青少年们猛然间发现,一部动画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和心理、宗教、哲学统统联系起来,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看的是小孩子看的动画片了(。>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