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raft ,Obsessive-Compulsive-Personality-Disorde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汉语中把四字 / 五字词语(双词并列或偏正结构)缩略成两字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其中取 1、3 字(各词首字)的居多(至少有半数以上)。例如「超级市场」→「超市」,「国际贸易」→「国贸」,「家庭教师」→「家教」等等。题目中说的「红警」也是如此。
游戏圈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
「街头霸王」→「街霸」
「神秘海域」→「神海」
「忍者龙剑传」→「忍龙」
……
但是,在游戏圈,1、2 字(首词)缩略往往更流行(先不论中文全名是怎么翻译的)。
「星际争霸」→「星际」
「魔兽争霸」→「魔兽」
「炉石传说」→「炉石」
「帝国时代」→「帝国」
「生化危机」→「生化」
「实况足球」→「实况」
「山脊赛车」→「山脊」
「心跳回忆」→「心跳」
「太鼓达人」→「太鼓」
「逆转裁判」→「逆转」
「仙剑奇侠传」→「仙剑」
「暗黑破坏神」→「暗黑」
「月下夜想曲」→「月下」
「大航海时代」→「大航海」
「塞尔达传说」→「塞尔达」
……
为什么呢?
我比较赞同这篇论文的观点:
文中试图反推汉语词汇压缩算法,总结了几个运算符,以及它们的操作优先级,然后用实例测试了算法。大体意思就是说,在编缩略语的时候,先按照(12>13>14>23>24>34)的顺序列出候选词,然后挨个看,是否意思到了,是否顺口,如果有问题就换。
我猜你大概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上面列出的使用 12(或 123)的作品,一些是头两个字选词太生僻,不会跟别人撞车;一些是传世名作,它们当时的影响力太大以至于直接把第一个词完全占领了,而且念得还挺舒服,所以可以拿来就用——上下文是游戏相关,说「星际」两个字,你想到的
是 PC 上暴雪的「星际争霸」还是 SFC 上南梦宫的「星际火狐」?
而日常用词由于上下文太广阔,12 往往无法明确表达意思,不得不使用 13,所以 13 反而成了最常见的。游戏圈也有类似情况,已经举过例子了,红警、神海是因为「红色」、「神秘」太泛泛了不知所云;街霸是因为「街头」听起来太弱气;忍龙是因为「忍者」题材的游戏不要太多,偏巧又有 SEGA 超级忍也挺不错。
其它也是同理,尽管找补类似理由,强行不亏。
另外也有比较特殊的,如「超级机器人大战」→「机战」这种,是因为「大战」缩写成「战」是习惯用法,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这里就不多说啦。
更多更多的情况是,中文不好缩,只能用英文缩写、英文全称,或者叫中文全称,或者干脆起外号。比如 FF、DQ、DDR、MGS、MHP、Quake、古惑狼、主题医院、奶排、老滚……
话说以前 FF 有个台湾译名叫太空战士,于是太七、太八之类的奇怪缩写也满天飞过一阵。
KOF 系列倒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便宜的盗版 MVS 基板让 KOF 在中国的占有率甩了街霸无数条街,乃至大家都直接用年份来称呼了(95、96、97、98)……我个人不是太喜欢「拳皇」这个叫法因为皇和王是两码事——虽然在游戏画面中确实出现过「拳皇」两字……
至于「魔法破坏者」→「破法者」这个,主要是语序问题。它的全称是直接逐词翻译的原文 Spell breaker——「破坏者」是一个词,「魔法」是修饰它用的,说明它「破坏」的内容;而缩略后的「破法者」是完全按照中文语序排列的新词。类似情况的还有 Demon hunter(恶魔猎手 / 猎魔人)、Windseeker(逐风者)之类。
注意 Wind runner(风行者)则是应用了逐词翻译法。因为这里的 run 是不及物动词,Wind 是用来形容它的速度而不是跑的对象。「行者」是一个词,正如「肉夹馍」之所以倒装,是因为「夹馍」是一个整体的词,而不是分开的「夹」「馍」。
似乎又例行跑题了。总之,不管是缩写还是原创,起名这事还是相当有学问的。弄好了,能让人眼前一亮,赞叹其精辟,不仅简洁地传递了全部信息(秒懂),还使用了空前优雅的表达方式——比如「不明觉厉」、「齐 B 小短裙」之类都很不错。弄不好,就显得特土鳖特没文化,比如某网站编辑一直坚持管杀毒软件叫「杀软」,管笔记本电脑叫「笔电」,透出浓浓的山寨味。
最后,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即使有语法(规律)存在,也总会产生例外。所以别看我说的头头是道振振有词,肯定还是有一些问题无法解释的啦。珍惜快乐,远离抬杠
来自群组: 梦次元新闻部